被標榜至少通曉三語,一直令華校生感到驕傲。然而,大馬人的華文水平,不管是言談或書寫 程度,能夠做到流暢無阻、詞句結構四平八穩、語音標準的,並不佔多數。全球的漢語風越吹越盛,但中文源流國家在網絡科技、媒體的影響下,已經面對華文水平 大滑落的清況,而身在大馬各種語言混雜的環境中,又如何求存呢?這對大馬的華文發展是否更加不利?
全球華文水平每況愈下
就華小每年面對學生人數爆滿,還有吉隆坡人也可以像柔佛人一樣口操流利華語的情況來看,曾經喊 了相當久的“多講華語,少說方言”口號應該算是奏效。不過,用華文的人雖然越來越多,但在言談和書寫上,全世界卻陷入華文水平低勢力局面。當大馬華語還在 “哩、啦、咩、囉”時,其他華文源流國家也面對“偶、厚、粉、滴”網絡用語所引起的語言低落效應。
一般常被人批評犯上的是語法歐化、動詞弱化等毛病,原本可以言簡意賅的表達,變成敘述了一大串 仍未有重點,在表達上沒有效率。中、港、台這些以華文為單一語言的地方,已經面對華文水平低落的問題,那麼對多元語境的大馬來說,要講好華語,豈不成了不 可能的任務?
大馬人的華語,從上電視電台節目或上台正式發言,就能夠略知一二。平時的普通言談,表面上看來 是腔調和語音標準程度上的問題,但若果有必要認真地講,就會發現有欠流暢,用語不夠豐富等缺陷。
儘管受了12年的華文教育,天天講華語、寫過很多篇作文,可是大馬人在言談和書寫上,普遍上來 說還是未達到應有的水平。
大部份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都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雖然大馬具備掌握三語的機會,但也因此造成“三 頭不到岸”。只有語文能力強的人才能充份掌握三語,不過具備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
馬來西亞獨有的
“混雜式”華語?
華校生在念完6年華小後直上國中,面對全新的多語言環境,他們對華語的情感,可能已經沒有小學 時期的熱忱,而在最後華文變成專科,選修華文者都是因為有興趣,將來可能選讀中文系或到中文源流國家升學。
華校生在大專、職場及社會上長期使用英文和馬來文,例如,政府部門用馬來文、銀行用英文等。因 此在少應用華文的情況下,表達上就會面對轉換問題。他們掌握的是其他語言在相關領域的專業詞匯,華語只是日常使用語。
相對的,中港台的語文學習相當單純,整個環境只有單一的華文而已。學校大多以華文為教學媒介 語,不必承受過多語文學習的壓力,把大馬跟這些地方比較其實是不公平的。
博大外文系華文學士課程主任莊華興博士認為在多語言的環境裡,華文混雜了英文、馬來文和方言, 這種環境對於語言的學習很不利,概念和思考的轉換混雜,因此一句華語裡有英文和馬來文的混雜並不足為奇。
“大馬人講華語愛用本土詞匯,有人認為這是地域性的獨特之處。不過,無可否認,人們對自己的華 語沒有要求,因此就算講得混雜、沒有結構也不以為意。”
搶救大馬華語!
01.媒體、學校、社團合力營造學習華語環境
當四處充斥病態的華文,矛頭都指向了媒體和學校。電視台和電台主播的華語不標準,記者編輯用詞 不當,還有教育未來新生代的老師也沒有能力成為榜樣,難免會讓人憂慮,在這種不利條件推波助瀾之下,反而令病態成為將來的常態。
老師的華文能力不佳,培訓出來的學生可能就是將來的媒體工作者或教師,也一樣使用水準不高的華 語,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兩者都受到大眾的信任,認為報章刊登的文章、主播和老師的語言能力是學習的目標,因此影響力可想而知。
教師和媒體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八打靈公教中學華文老師何貴強認為,兩方面都必須認真看待語言, 本身必須有自強的精神,要嚴格地鞭策自己。社團舉辦各種以華文為媒介語的活動以及電視台開始製作清談節目,這也無形中可以達到增強華文程度的目的。
很多學生不瞭解學語法的原因,老師應該分析語言的技術,讓學生看到語法也可以很生動。只要老師 有對加強本身語言能力及用心教學的堅持,加上媒體和社團扮演積極角色,把“健康”的華語推廣到社會層面,營造一個認真的華語環境,眾志成城之下必能看到成 果。如果覺得教科書的文學性不夠,可自動自發讓學生多接觸文學。
02.廣泛閱讀
少閱讀會令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包括在書寫及口語上的能力下降。很多人口才似乎很好,但卻流於天 花亂墜,內容空洞。一個人的口語除了看用詞是否流暢及豐富,也包括是否可以完整地表達思想內容。
語文掌握並不只是口語問題,而是本身的思想內涵。語言講究邏輯性,要培養語言能力,長期閱讀好 文章,內化思想能力,就能提昇。
03.鼓勵學生多發言訓練表達能力
在教學方面,莊華興建議老師多讓學生發言,培養學生的個人看法,也可以訓練句子組織能力。到了 高中,學生較有主見,這時可加強他們的思考能力。
大馬學校的各種語文科綱要都采同一模式,像華文與馬來文,都有語文知識和文章,但是馬來文和英 文皆各有額外文學課,華文科卻沒有。SPM中有附加科中國文學(每三年更換教材,2008至2010年使用魯迅的《阿Q正傳》、老舍的《歸去來兮》和《友 聯文選》),但這科目雖已存在許久,遺憾的是很多學校原來並不知道SPM範圍裡有這選擇。
莊華興認為,學生應多讀文學性文章,因為經典文章中有豐富的文學涵養和價值。他不認同只要語文 知識好,就可以搞好華文。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可嘗試培養學生多閱讀,當養成習慣之後,就不用擔心學生的語文能力。老師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靈魂人物,在選 文上也不能偏向個人喜好。
“現代小孩沉迷於電腦遊戲及漫畫。以圖片為主的漫畫,行文往往支離破碎,不能組織成一篇文章。 這種情況相當嚴重,因為在著筆時就會發現寫不來,這也是口語的影響,跟同學之間的講話都是‘破’華語。”
很多人不能很有組織地把整個句子講完,而抱講幾個字人家就會明白的想法。或者有些人用很長的句 子來解釋一件事,這表示思考不夠尖銳。就連大學生的文章內容也很散亂,可能文筆不錯但卻不知所雲,沒有重點。此外,時下流行的部落格和日記式文章也未見得 寫得很好。
儘管受到許多不利條件影響,莊華興還是認為我們可以追求講好華語的目標,首先追求講完整和通順 的句子,咬字還是其次,發現有錯誤必要即時糾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