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color: #6600cc;">《几多愁》
李煜 词
谭健常 曲
邓丽君 演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END——
一边听歌一边学习。这首邓丽君的《几多愁》的作词者就是晚唐词人
李煜所写的《虞美人》。名句精华“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取自李煜的这篇《虞美人》。 这名句的含义是
形容诗人的忧伤无穷无尽,难以自解。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李煜简介
李煜(937 -978 ),字重光,南唐末代国君,世称李后主。公元975 年,宋灭南唐,李煜被俘。宋朝统治者决定戏弄一下这位多才的懦弱君王,于是将他软禁了起来,并封他为“违命侯”。每逢朝内有喜庆宴会都要让他参加,并令他赋词歌颂。为了生存,曾为万乘至尊的李煜无可奈何的忍受着亡国至痛,在巨大的屈辱中战战兢兢的过着阶下囚的生活。
就政治领域而言,李煜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君主,他荒淫怯懦、丧身亡国、软弱无能。但在艺术领域,他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国家不幸诗人幸”,孤寂凄清的人生悲凉感、“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家国之恨、身为臣虏饱受屈辱的积愤之情都造就出了他这位词坛才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国愁、家愁、离愁乃至万般愁绪都向这位诗人君主扑面而来,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的李煜只能以词作抒发心中郁闷之情,字字血泪的词作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让我们不由的为这位诗人君主掬一把同情之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除了这句名句是出自于李煜之外,还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四名句精华) 《相见欢》(李煜)、
中六华文在古典文学里所读的《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和
各位常常听到的名句“
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
也都是出自李煜所写。
资料来源:互动百科、天涯问答、youtube、Google、名句精华手册和中六课本《中国文学史》